物理学界的“最大阻碍”?MIT专家揭秘AI如何颠覆科学发现 | AI门户AINEWS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:当深度思考遇见深度学习
在人工智能(AI)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即使是探索宇宙最基本规律的基础物理学,也无法置身事外。然而,这场联姻并非一帆风顺。麻省理工学院(MIT)物理学家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工智能与基本相互作用研究所(IAIFI)主任杰西·塞勒(Jesse Thaler)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最大的障碍来自我们物理学界内部。” 这一观点揭示了前沿科学领域在拥抱AI,特别是ChatGPT这类大模型(LLM)技术时,所面临的深刻文化冲突与思维挑战。本文将深入解读塞勒的见解,探讨AI与物理学如何相互成就,以及我们如何跨越障碍,迎接一个由AI驱动的科学发现新纪元。想要获取最新AI资讯和前沿观点,可以关注AI门户网站 https://www.aigc.bar。
AI赋能物理学:从海量数据到宇宙奥秘的“超级感官”
长期以来,物理学研究依赖于理论推演和实验验证。但随着实验规模的急剧扩大,人类的处理能力已远不及数据的产生速度。AI,尤其是机器学习,正成为物理学家不可或缺的“超级感官”。
- 筛选宇宙的“沙砾”: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(LHC)中,每秒产生的碰撞数据是天文数字。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,背后就有机器学习算法的巨大功劳。如今,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,AI正帮助科学家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最微弱、最关键的信号。
- 模拟宇宙的演化:宇宙学研究涉及从宇宙大爆炸到星系形成的广阔时空尺度。运行如此复杂的模拟需要惊人的计算资源。机器学习技术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学习并模拟宇宙动力学,处理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多尺度问题,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。
- 洞察幽灵般的粒子:在中微子实验中,探测器会产生海量密集的粒子径迹图像。人工逐一分析这些图像是不可能的。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能力,特别是类似人类的推理能力,能够自动解析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事件,使得这项前沿技术得以真正运行。
在这些领域,AI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,而是推动物理学边界向前拓展的绝对必要条件。
物理学反哺AI:不止于模拟,更是思想的注入
塞勒强调,AI与物理学的关系是“一条双向道”。如果说AI为物理学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,那么物理学则为AI的发展注入了深刻的“思想原理”。
- 赋予AI物理直觉:最直接的应用是,将物理学定律融入AI系统。例如,训练一个机器人导航时,教会它关于三维空间、旋转对称性等物理知识,能显著提高其效率和准确性。电影特效中逼真的光影,也得益于基于光学原理的光线追踪技术。
- 构建物理思维的AI架构:更深层次的融合,是将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嵌入机器学习架构中。物理学家习惯于处理对称性、守恒定律和尺度不变性等概念,这些抽象原则被证明可以用来设计出更强大、更具泛化能力的AI模型。
- 探索“AI的物理学”: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方向是,将AI本身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来研究。物理学家熟悉的“相变”概念,可以用来描述AI算法在调整超参数时行为发生的突变。通过物理学的分析工具,我们有望揭开大模型“黑箱”的神秘面纱,理解其学习和“思考”的内在机制。
- 用物理学难题推动AI极限:宇宙学等多尺度问题,对现有为文本和图像设计的AI算法提出了极限挑战。解决这些物理学难题的过程,反过来也迫使AI技术本身进化,发展出处理更复杂、更抽象问题的能力。
最大的障碍:为何物理学家对AI心存芥蒂?
尽管前景广阔,但塞勒坦言,推广“AI+物理”的最大阻力并非来自技术,而是物理学家群体自身的怀疑和抵触。
- 对“幻觉”的恐惧:理论物理学追求的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严格计算和精确预测。而AI,特别是生成式AI,其“幻觉”(即生成不准确或虚构信息)的特性,让许多追求严谨的科学家望而却步。他们担心AI的不可靠性会污染科学的纯洁性。
- 对概率性的不适:AI算法本质上是概率性的,每次运行都可能产生略微不同的结果。这对于习惯确定性思维的物理学家来说,是一种挑战。然而,塞勒指出,这与量子力学的内禀随机性并无本质不同,统计推理本就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。
- 思维惯性的束缚:许多物理学家习惯于用纸笔进行“深度思考”,认为这才是创造力的源泉。他们将AI简单地等同于现成的工具或“深度伪造”技术,未能认识到通过精心设计和调校,AI系统同样可以达到科学研究所需的稳健性。
塞勒认为,打破这种僵局的最好方式,就是像当初说服他自己一样:让年轻一代的研究者用实实在在的成果,展示AI不仅能满足科学的严谨标准,更能解决那些传统方法无法触及的难题。这需要持续的交流和一场自下而上的范式革命。
结论:迈向“AI+科学”的全新蓝图
从最初的怀疑者,到如今“AI+物理”领域的领军人,杰西·塞勒和IAIFI的探索,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潜力。他们不仅在努力建立一个被学术界认可的新兴交叉领域,更在为未来培养能够同时驾驭“深度思考”与“深度学习”的新一代科学家。
塞勒的愿景不止于物理学,而是将“AI+物理”的成功模式扩展到“AI+科学”的更广阔图景中。无论是化学、生物学还是地球科学,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数据和认知框架,都能在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中贡献力量并从中受益。
人工智能不会消失。对于科学家而言,与其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里,不如主动拥抱、理解并塑造这些强大的工具。现成的AI或许不完美,但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。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界的紧密协作,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科学发现范式的入口。未来,新的科学突破可能不再仅仅源于灵光乍现,也可能来自人机协作,通过向AI提出正确的问题,在庞大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高效搜索而获得。持续关注AI新闻和AI日报,将是跟上这一变革步伐的关键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