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小川的“非共识”之路:解读百川智能瘦身与AI医疗豪赌 | AI新闻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在喧嚣的大模型竞赛中,王小川和他的百川智能选择了一条“非共识”的寂静之路。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沉寂后,这位中国互联网的老兵首次向外界坦诚剖白:百川智能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战略瘦身,员工从高峰期的450人锐减至不足200人,目标只有一个——All in AI医疗。这并非一次迫于压力的收缩,而是一场关乎理想与未来的主动抉择。对于关注AI资讯人工智能前沿的读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行业样本。

瘦身不为过冬:一场关乎理想的“非共识”豪赌

“我没觉得委屈。”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和噪音,王小川显得异常坦然。他认为,享受过聚光灯的红利,就要接得住未能满足外界预期时的抨击。这次调整的核心动因,并非财务压力,恰恰相反,是“账户上有充足的现金流”给了他做“非共识”事情的底气。
所谓的“非共识”,指的是在行业普遍追求通用大模型能力、卷参数、卷多模态的时候,百川智能选择踩下刹车,砍掉金融、娱乐等业务线,将所有资源聚焦于“AI+医疗”这一垂直领域。
王小川坦言,这个过程充满了内部的张力与对抗。做行业共识的事情,看得见、听得懂,团队成员出去甚至能薪水翻倍。而选择一条艰难的、不被立刻理解的道路,需要巨大的信念和定力。这次组织精简,正是一次“提纯信仰”的过程,只保留那些既相信AI又拥抱医疗的精英,从而让公司摆脱平庸,坚定地向既定目标前进。

从通用到垂直:百川为何All in AI医疗?

百川智能成立之初,也曾试图在通用能力、应用、底座等多个方向上全面开花。但王小川很快意识到,精力分散是创业公司的大忌。因此,2024年成为百川的战略聚焦之年。
All in AI医疗,并非一时兴起。早在公司成立时,王小川就提出了“造医生”的初步设想。在他看来,这只是路径的一半,终极目标远不止于此: * 路径目标:造医生。 通过打造专业的医疗大模型,为医生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,同时在院外场景为患者提供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。这与简单的ChatGPT式问答有本质区别,它追求的是专业性与可靠性。 * 终极目标:构建生命模型。 “造医生”的过程,本质上是在患者陪伴和服务的过程中,合法合规地收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数据。有了这些宝贵的数据,才能最终构建出理解生命规律的“生命模型”,真正实现AG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。
王小川判断,相比于美国更适合toB的医疗AI市场,中国在C端拥有更巨大的爆发潜力。因此,百川选择从院外场景切入,这既是挑战,也是避开传统医疗体系重重阻力的明智之举。

组织重塑:信仰驱动的精英团队

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,组织形态必须随之变革。王小川从今年4月开始亲自面试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,他希望传递和凝聚“AI+医疗”的信仰。他关注的不是候选人是否会喊口号,而是他们如何理解和复述百川正在做的事情,以及他们对个人未来的憧憬。
精简后的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和高效,管理层级从3.6级降至2.4级。王小川将自己定位为乐队的“指挥”,负责分配资源,而具体的执行和目标制定则充分授权给核心团队。他追求一种“清爽”的团队状态: 1. 能力与信仰兼备:团队成员必须是认可公司方向的精英。 2. 信任与安全感:在授权的基础上,建立充分的信任。 3. 精简与敏捷:保持组织扁平,方向一致,让节奏自然涌现。
这种管理哲学,既有对搜狗时代成功经验的继承,也有基于当前0到1阶段的全新思考。

王小川的变与不变:从搜狗到百川的创业反思

从搜狗到百川,王小川自身也发生了深刻变化。他变得更加“温和”,面对不理解,愿意耐心多讲几遍;他也更加“向内看”,专注于做自己真正喜欢和认同的事,而不是为了迎合资本或外界的期待。
他反思,过去为了证明自己,有时会“用力过猛”。而现在,他更相信把握住人工智能与医疗这两个时代大方向的幸运。他坦言,精准踩点很难,但只要方向对了,早一点或晚一点,只要能坚持住,终将迎来收获。
百川智能的这次战略转向,是中国AI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注脚。它告别了单纯的规模竞赛和对OpenAIClaude等海外模型的亦步亦趋,转向了更具深度和长期价值的垂直领域深耕。这不仅是王小川的个人抉择,也可能为更多LLM创业公司探索商业化变现提供了新的思路。想获取更多关于AI变现的最新AI日报和深度分析,欢迎访问AIGC导航(https://aigc.bar)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