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FOMO:AI创业的终极拷问——你真的想清楚了吗?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在人工智能(AI)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整个科技行业似乎都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“错失恐惧症”(FOMO)。从初创公司到科技巨头,每个人都在谈论AGI,追逐最新的大模型,生怕错过这趟被誉为“定义人类未来”的列车。然而,正如Anthropic的对齐研究负责人Jordan Fisher在YC的分享中所指出的,AI创业最大的问题,不是FOMO,而是没想清楚。
当我们被目不暇接的技术突破和无休止的AI新闻轰炸时,停下来提出正确的问题,远比盲目追赶更为重要。这篇文章将深入解读和扩展这一核心观点,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,创业者真正需要思考的战略性问题。如果你想持续跟进最新的AI资讯和深度分析,可以关注AIGC.bar这样的AI门户网站。
重新定义规划:以“两年后”的AGI世界为蓝图
行业内普遍的建议是:“根据未来六个月的模型能力来规划产品。”这固然有其价值,但面对AGI可能加速到来的未来,这种规划显得过于保守。真正的战略远见,是按两年后的世界来做规划。
这并非要求你制定一个僵化的两年计划,而是要求你作为创始人,必须将“AGI或超强AI Agent将在几年内普及”作为一个核心假设,来倒推你今天的公司战略、产品形态和团队构建。
这种思考方式颠覆了一个常见的误区:即认为企业级市场(B2B)的变革会很缓慢。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:你的客户也在被AI武装。未来,你的企业客户可能会用下一代LLM(如Claude或ChatGPT)来评估、甚至替代你的SaaS产品。他们可能会发现,与其花费数月采购,不如让内部工程师用几周时间,通过一个Prompt就构建出一个够用的内部版本。水涨船高,AI的影响是系统性的,它同时提升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能力。
软件的终局:商品化深渊还是品质新高峰?
如果代码可以“按需生成”,软件这门生意还存在吗?这引出了关于软件未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:
- 彻底的商品化:未来,用户可能不再需要下载App,而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,让设备即时生成一个应用。SaaS公司可能被内部的“提示词工程师+产品经理”组合所取代。
- 品质天花板的无限拉高:另一方面,代码生成的自动化也可能将软件的品质推向新高度。用一个Prompt可以轻松做出一个“还不错”的应用,但要打造出体验和性能都达到极致的“惊艳”之作,则需要顶尖人类团队与AI的深度协作。
这两种可能性并非互斥,而是可能在不同行业并存。作为创业者,你必须思考你的产品属于哪一类。这还涉及到交互形态的变革,生成式UI、多模态交互将成为常态,核心问题是:“对用户而言,最简单的交互方式是什么?”
这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创业直觉:是从零构建一个AI原生产品,还是改造现有产品?答案并非绝对。在某些领域,利用现有分发渠道优势对旧产品进行AI赋能,或许才是更现实的制胜之道。
信任的重建:在自动化未来,我们还能相信谁?
随着AI能力的深化,信任问题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这包含两个层面:
- 对模型的信任:我们能否信任一个AI Agent在长时间自主运行时不会失控?这不仅是技术上的“对齐”(Alignment)问题,更是关乎产品能否被大规模应用的经济问题。
- 对公司的信任:即便模型本身是“对齐”的,我们又该如何信任构建这个Agent的公司?当团队规模极小化,甚至半自动化时,传统的公司信誉机制(如员工监督、企业文化)可能失效。一个依赖广告的AI Agent,它给出的建议究竟是为了用户好,还是为了广告商的利益?
在这样一个“坏人作恶成本极低”的未来,我们如何建立新的信任护栏?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想法是:AI驱动的审计。想象一下,一个中立的AI审计员,它可以在不带偏见、不留记忆的情况下,持续验证你的服务是否真正“为用户好”。你是否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,并接受这种约束?这可能是未来建立真正用户信任的关键。
护城河的迷思:AGI时代,什么才是真正的壁垒?
在过去,定制化的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公司的核心护城河。但随着ChatGPT、Claude等基础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,数据的优势正在被削弱。那么,在AGI时代,当一个Prompt就可能复制你大部分软件功能时,什么才是真正持久的护城河?
答案可能在于那些无法被轻易数字化和复制的东西:
- 锁在物理世界中的隐性知识:例如,台积电(TSMC)的芯片制造工艺、阿斯麦(ASML)的光刻机技术。这些耗资数十亿美元、凝聚数十年经验的知识,不会出现在互联网上供LLM学习。
- 基础设施与物理世界的交互:能源、高端制造、机器人技术等领域,需要与物理世界进行复杂的互动。这些问题的解决无法仅靠纯软件完成。
- 解决真正“难题”的能力:当软件开发变得简单,真正的挑战在于识别并解决那些本质上困难且有价值的问题。这种挑战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本身,就是一种强大的护城河。
最后的窗口期:改变世界,还是“如何赚钱”?
硅谷流传着“改变世界”的口号,尽管有时听起来空洞,但它背后蕴含的渴望是真实的。然而,在当前AI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下,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:“我们怎么靠这个赚钱?”
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本能反应。但我们或许应该站得更高一层思考。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最后一次真正有机会去深度改变世界的窗口期。你现在创办的公司,可能是你最后一家公司;你现在做的产品,可能是你最后一个产品。
YC的口号是“打造人们想要的东西”(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)。在AGI的前夜,我们更应该追问:人们真正想要的,是什么?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多巴胺愉悦,更是可以信任的伙伴,是对他们、对社会、对未来有益的工具。
因此,真正的AI变现之道,或许并非仅仅思考用户会“消费”什么,而是去打造社会真正“需要”什么。如果你真的有在乎的事情,有想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,现在,就是那个时候。别再被FOMO牵着鼻子走,静下心来,想清楚你的答案。
Loading...
.png?table=collection&id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&t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