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模型价格战终结?深度解析17家厂商定价策略,涨价潮背后的真相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
2024年,人工智能领域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模型“价格战”,API调用成本一度被压至“白菜价”,开发者们仿佛迎来了AI应用的黄金时代。然而,进入2025年,市场风向悄然逆转。曾以低价策略搅动市场的“价格屠夫”DeepSeek率先宣布涨价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紧接着,行业观察发现,国内外超过七成的主流大模型厂商,或明或暗地调整了其定价策略,停止了无休止的降价,部分顶级模型服务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价格回升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“涨价潮”究竟是昙花一现,还是标志着大模型产业从烧钱圈地的野蛮生长,步入了追求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阶段?本文将深入剖析国内外17家主流厂商的最新定价动态,揭示价格战逆转背后的深层逻辑,并探讨这一趋势对整个AI生态的未来影响。对于任何关注人工智能前沿动态的人来说,理解这场变革至关重要。
国内市场风向逆转:从“价格屠夫”到集体调价
国内LLM市场的价格风向标,正从“降”字诀转向“稳”与“升”。
打响涨价第一枪的正是昔日的“价格屠夫”DeepSeek。其在2024年5月凭借DeepSeek-V2模型将API价格拉入“1元/百万tokens”时代,引发了全行业的降价跟风。然而,时隔一年多,DeepSeek宣布取消夜间优惠,并将核心API输出价格上调至12元/百万tokens,最低使用成本上涨了50%。
这一转变并非个例,而是行业性的集体行动。被誉为“大模型六小虎”的头部创企中,已有四家(智谱、月之暗面、MiniMax、阶跃星辰)对部分核心API价格进行了上调或采用阶梯定价,而百川智能与零一万物则选择维持现有价格,停止了进一步下探。
- 智谱AI:其新一代模型GLM-4.5在优惠期后,高速推理版输出价格最高可达64元/百万tokens,相较于上一代GLM-4统一的5元/百万tokens,涨幅显著。
- 月之暗面:其Kimi大模型在经历了短暂降价后,最新模型的长上下文高速输出价格也回调至64元/百万tokens的高位。
- MiniMax与阶跃星辰:均推出了采用阶梯定价的新模型,虽然基础价格变动不大,但高性能或长文本场景下的调用成本均有明显提升。
与此同时,阿里、字节、腾讯、百度等科技巨头也放缓了降价步伐,转而采用更精细化的定价策略。例如,字节跳动的豆包1.6模型,当输出超过一定字数(约300汉字)后,价格便会提升数倍。阿里的Qwen-Plus则引入了“思考模式”与阶梯定价,输入量越大、任务越复杂,价格越高。这种策略转变清晰地表明,厂商们正在从过去不计成本的普惠策略,转向基于价值和资源消耗的差异化定价,力求在用户增长和商业回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
海外巨头默契同步:API原地踏步,订阅费水涨船高
与国内市场从狂热到理性的转变相似,海外AI巨头们尽管在公开场合依旧宣扬“智能将越来越便宜”,但实际的定价策略却讲述了另一个故事。
过去一年多,国际主流大模型厂商的API价格几乎“原地踏步”,甚至略有上涨。
* OpenAI:其旗舰GPT系列模型的API价格在2024年底降至一个低点后,便再未出现大幅下调,至今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。
* Anthropic:其备受瞩目的Claude系列模型,自推出以来API价格一直坚挺,未曾降价。
* 谷歌:其Gemini Pro模型的调用价格甚至出现了上涨,从12.5美元/百万tokens涨至17.5美元/百万tokens。
比API价格更引人注目的是高端订阅方案的“军备竞赛”。为了使用各家发布会上展示的性能最强、跑分最高的旗舰模型,用户需要付出高昂的月费。
* OpenAI与Anthropic均推出了200美元/月的订阅档位。
* 谷歌最新的AI Ultra捆绑包定价高达249.99美元/月。
* 马斯克的xAI旗下Grok更是将顶级订阅方案设定在300美元/月。
这一趋势表明,最顶级的AI能力正在被“付费墙”保护起来,成为一种高价值的专属资源。厂商们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高价值付费用户,优先满足其对高性能的需求,同时也为高昂的研发和运营成本找到了直接的变现渠道。
涨价背后的“三座大山”:算力、数据与人才成本
大模型服务价格停止下探并开始回升,其根本原因在于背后无法回避的“三座大山”——持续高企的成本。
- 算力成本的“硬门槛”:虽然H100等高端GPU的租赁价格已趋于稳定,但新一代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却在指数级增长。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,更强的性能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。这使得算力成本成为了一个难以压缩的“硬门槛”,直接限制了AI服务价格的进一步下探空间。
- 数据成本的合规化:早期模型训练依赖于对互联网公开数据的大规模抓取,成本相对较低。但随着数据版权诉讼增多和全球监管趋严,合规获取高质量、授权数据已成为必然选择。据报道,OpenAI、谷歌等公司与新闻集团、社交平台签订的数据许可协议,金额高达每年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。数据从“免费午餐”变为昂贵的生产资料,这部分成本最终会传导至终端服务价格上。
- 人才成本的“水涨船高”:AI领域的“人才争夺战”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国内外AI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远超其他行业,顶尖人才的年薪更是达到惊人的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级别。高昂的人力成本构成了大模型研发和维护的另一项巨大开支。
这三座大山共同推高了AGI的实现成本,使得厂商们必须重新审视其定价策略,以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。
商业化求生:从烧钱补贴到探索可持续ROI
当成本无法无限压缩,而用户用量却在Agent等新范式下持续攀升时,大模型厂商们开始面临严峻的商业化考验。过去类似“无限流量卡”的订阅模式,正在遭遇服务成本的巨大挑战。
Anthropic近期就取消了其编程Agent的无限调用权限,因为部分重度用户的使用成本高达每月数万美元,远超其200美元的订阅费。这暴露了理想化的商业模式与现实运营成本之间的巨大鸿沟。
为了生存和发展,厂商们纷纷祭出降本增效的“组合拳”:
* 模型优化:DeepSeek通过思维链压缩训练,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,将推理输出token数减少20%-50%,直接降低服务成本。
* 架构创新:腾讯混元融合Transformer与Mamba架构,试图在性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。
* 智能路由:据悉,OpenAI在GPT-5上将采用“模型自动路由”技术,根据任务复杂度分配不同规模的模型处理,从而大幅削减不必要的算力浪费。
然而,厂商的成本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用户的费用会同步下降。当前的核心议题已经转变为:如何将千亿美元级别的巨额投资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和投资回报(ROI)。价格的企稳回升,正是市场从烧钱换规模,转向价值驱动、探索健康商业模式的明确信号。
结论:价格战退潮,AI产业的未来走向何方?
大模型价格战的阶段性终结,并非AI技术发展的停滞,而是一次深刻的产业回调和价值重估。它标志着行业正在告别初期的浮躁与喧嚣,迈向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发展阶段。
未来,大模型价格的下降空间依然存在,但路径将有所不同。它可能来自于芯片与模型架构的基础性技术突破,也可能来自于针对特定任务高度优化的中小型模型的普及。但那种不计成本、血拼到底的“一元时代”恐怕难以再现。
价格的企稳为厂商们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,使其能够回收巨额投入,继续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。同时,这也将倒逼整个生态系统加速探索真正有价值的商业应用场景,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落地。
对于关注AI产业动态、渴望把握大模型发展脉搏的从业者和爱好者而言,持续获取最新、最深入的AI资讯至关重要。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AIGC.BAR (https://www.aigc.bar),与我们一同见证人工智能的未来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