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落地To B真相:避开行业大模型陷阱,聚焦“感知”才是王道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,无数To B领域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:如何才能真正抓住AI带来的机遇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汇报PPT里的“情绪价值”?G7易流CEO翟学魂的实践与复盘,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非共识但极其有效的路径——避开喧嚣的行业大模型竞赛,回归业务本质,从强化对物理世界的“感知”能力做起。
这不仅是一次战略选择的成功,更是一套深刻的方法论,指引着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商业场景中,让AI从一个“聪明的概念”转变为创造确定性价值的“生产力工具”。

误区与转向:为何要果断放弃“行业大模型”?

在大模型技术爆发初期,一个普遍的思路是:利用自身积累的行业数据,训练或微调出一个所谓的“行业垂直大模型”,以期构建技术壁垒。G7易流也曾踏上这条路,但不到半年便果断放弃。
原因何在?翟学魂将其总结为:大模型如同“操作系统”,而应用型公司不应该去“修补”操作系统。
这里的核心洞察是: 1. 无法直击痛点:投入巨大资源构建行业大模型,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客户最关心的成本、效率和安全问题。它更像是在打造基础设施,离最终的商业价值交付还有很长的距离。 2. 重复造轮子:基础大模型(LLM)的迭代速度极快,今天你费力“修补”出来的行业能力,很可能在明天就被通用大模型的下一次更新所覆盖。这种投入的性价比极低。 3. 价值错配:对于SaaS或服务型公司而言,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客户场景的深刻理解和数据的积累,而非底层模型技术本身。将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,是一种战略资源的浪费。
因此,正确的姿态应该是将大模型视为一个可随时调用的、日益强大的外部能力,而不是需要自己亲手打造的核心资产。企业的焦点,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“大脑”上。

AI落地的基石:得“感知”者得天下

放弃了修补“操作系统”后,G7易流将赌注押在了“感知”上——研发边缘AI硬件。回过头看,这一步“无比正确”。
这个战略选择的背后,是对AI落地逻辑的深刻理解:再聪明的“大脑”,如果缺少高质量、实时、多维度的信息输入,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。
“感知”层的重要性体现在: * 提供增量信息:边缘AI硬件(如AI盒子)结合了高清视频、传感器和强大的边缘算力,能“看到”过去无法察觉的物理世界细节。例如,它不仅能识别事故,还能通过综合分析司机的驾驶行为(如突然刹车)、车辆状态、历史风险数据(如事故多发路口)以及实时视频画面(如路边窜出的行人),来判断一次“未遂事故”。 * 构建完整上下文:这种将司机行为、货物状态、车辆位置、环境风险等多维度信息融合的能力,为大模型提供了做出精准判断所必需的上下文。没有这些丰富的上下文,AI的输出就只能是泛泛而谈的无用信息。 * 解决长尾问题:物流场景中充满了大量非标准、长尾的需求。比如,客户抱怨冷链车里的螃蟹爬了出来,但传统算法很难为此专门开发一个高精度的识别模型。而如今,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和高清的感知输入,这类问题可以被快速、低成本地解决。
本质上,G7易流做的是为大模型这个“超级大脑”安装一副“火眼金睛”,让它能够洞察物理世界的真实情况。这部分由行业know-how和硬件技术构建的“感知能力”,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。

大模型的新角色:从“全能大脑”到“超级沟通者”

当AI具备了强大的感知能力后,大模型的最佳用武之地便显现出来——成为一个高效的“智能体”(Agent),一个超级沟通者。
过去,所有的系统最终只能输出“报警”,由后台的监控人员进行人工判断和沟通。这种模式效率低下,且高度依赖人的责任心。而现在,情况完全不同: * 赋能人类,而非替代:与上一代AI技术追求“替代司机”不同,大模型的核心作用是“赋能人类”。当系统识别出“未遂事故”后,AI智能体可以立即给司机拨打电话,用最恰当的语气和话术进行提醒和干预。 * 实现有效沟通大模型强大的自然语言能力,使其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有效沟通。例如,在司机即将到达一个有特殊卸货要求的客户点时,智能体可以提前致电提醒:“十分钟后即将到达,请务必穿上马甲,从后门进入。”这种精准、及时的沟通,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执行效率。
这揭示了AI在To B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范式:感知(发现问题)+ 大模型(分析并生成沟通策略)+ 智能体(执行沟通),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闭环,帮助人更好地完成工作。

商业模式重塑:从交付“工具”到交付“结果”

这一系列的技术变革,最终将引爆商业模式的深层重塑。
传统的SaaS模式,本质上是向客户交付一个“管理工具”。客户购买了软件,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去查看数据、分析问题、执行操作。SaaS公司无法对最终的业务结果负责。
而在AI加持下,服务商第一次有能力向客户交付一个“确定性的结果”。 * 价值主张的跃迁:服务商不再是说“我给你一个能看到司机是否疲劳驾驶的工具”,而是承诺“我能帮你将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事故率降低50%”。 * 改变付费习惯:当交付的是结果时,客户的付费意愿和付费模式都会发生改变。这有望改变国内企业软件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局面,真正实现AI变现。 * 重构行业格局:过去,IT技术划分了行业内大小公司的边界。未来,AI技术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。那些能够利用AI技术交付优质结果、拥有重资产的中小企业,将从“小而苦”变为“小而美”;而那些只做信息中转、赚取差价的中间层,其生存空间将被严重挤压。

结语:拥抱AI,从务实的试点开始

回顾G7易流的探索之路,对于所有希望在AI时代有所作为的企业而言,其经验弥足珍贵。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同新能源车的普及,初期看似缓慢,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,对旧有生产工具的淘汰将是摧枯拉朽式的。
最佳策略不是盲目跟风,也不是犹豫观望,而是“既有好奇心又带点不自信”: 1. 放弃幻想:不要试图在底层模型上与巨头竞争,聚焦于应用和场景。 2. 夯实基础:着力构建自己独特的“感知”能力,这是喂养AI大脑的独家食粮。 3. 解决旧问题:从客户抱怨最多、过去技术无法解决的老问题入手,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。 4. 小步快跑:现在正是进行小范围试点的最佳时机。组建由懂场景、懂算法、懂硬件的复合型人才构成的“特种作战小组”,快速验证,迭代优化。
AI的浪潮已经到来,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概念,而是正在重塑产业的强大力量。想要获取更多前沿的AI资讯和深度解读,欢迎访问 AIGC导航(https://www.aigc.bar),与时代同行,共同探索AI赋能业务的无限可能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