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模型架构演进:从DeepSeek到Llama 4,揭秘LLM核心技术,关注AI门户aigc.bar获取最新AI资讯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自Transformer架构诞生以来,大语言模型(LLM)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然而,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从早期的GPT-2到如今的DeepSeek-V3和Llama 4,模型的核心骨架似乎惊人地稳定。这是否意味着LLM架构创新已陷入停滞?答案是否定的。
实际上,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。模型的“器官”——如注意力机制、激活函数、归一化层等——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、以效率和性能为导向的精细化革命。本文将硬核拆解当前最前沿的大模型,从DeepSeek、Qwen到Llama、Gemma,系统性地梳理LLM架构的三大演进趋势,助你一文看懂现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。想要获取最新、最快的AI资讯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https://aigc.bar

注意力机制的再进化:从GQA到MLA与滑动窗口

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的心脏,也是模型优化的核心战场。为了解决标准多头注意力(MHA)在推理过程中的高内存带宽问题,分组查询注意力(GQA)应运而生,通过让多组查询头(Query)共享同一套键值头(Key-Value),有效降低了KV缓存的体积,并迅速成为业界新标准。
然而,创新并未止步于此。
  • 多头潜在注意力 (MLA):由DeepSeek系列模型推广的MLA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。它并非减少KV头的数量,而是在将Key和Value存入KV缓存前,先将其压缩到一个低维潜在空间。在推理时,再将这些压缩后的张量投影回原始维度。虽然增加了一步矩阵运算,但这种“先压缩、后恢复”的策略极大地节省了宝贵的内存,尤其适用于需要处理长上下文的场景。
  • 滑动窗口注意力 (Sliding Window Attention):以Gemma 3为代表,这种机制将全局注意力(每个token关注所有token)改造为局部注意力。它限制每个token只能关注其周围一个固定大小的“窗口”内的上下文。这种方法能显著降低KV缓存需求,但其代价是牺牲了部分全局信息感知能力。有趣的是,早期的Mistral模型曾采用此方案,但在新版中又放弃了它,这或许暗示滑动窗口注意力在降低内存的同时,未必能带来推理延迟的改善,体现了不同模型在设计上的权衡。

专家混合(MoE)架构的强势回归

专家混合(Mixture-of-Experts, MoE)并非新技术,但在2024至2025年迎来了现象级的复兴,成为巨型模型实现“规模与效率”兼得的关键。
MoE的核心思想是“人多力量大,但各司其职”。它将Transformer中原本单一的前馈网络(FFN)替换为由多个“专家网络”(本质上也是FFN)组成的集合。在处理每个token时,一个被称为“路由器”的模块会智能地选择激活其中一小部分(例如2个或8个)最相关的专家进行计算。
这种稀疏激活的机制带来了两大优势: 1. 巨大的模型容量:模型可以拥有数千亿甚至万亿级的总参数量,在训练阶段吸收海量知识。 2. 高效的推理计算:在推理时,每个token只激活一小部分参数,实际计算量(FLOPs)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密集模型。
DeepSeek-V3Llama 4为例,它们都采用了MoE架构,但实现细节有所不同: * DeepSeek-V3:拥有256个专家,每次激活9个(1个共享专家+8个路由专家)。其引入的“共享专家”机制非常巧妙,用于处理通用模式,让其他专家能更专注于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。 * Llama 4:采用更传统的MoE,每次激活2个专家,并且在Transformer层中交替使用MoE模块和标准的密集模块。
MoE的流行标志着大模型设计思路的转变——从单纯追求参数量的“大”,转向追求知识容量与计算效率平衡的“巧”。

归一化策略的精妙博弈:Pre-Norm vs. Post-Norm

归一化层(Normalization Layer)虽然不起眼,但对大模型训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业界长期存在两种主流方案: * Post-Norm (后归一化):原始Transformer的选择,将归一化层放在残差连接之后。 * Pre-Norm (前归一化):由GPT系列推广,将归一化层置于注意力/FFN模块之前,能提供更稳定的梯度,简化训练过程。
然而,最新的模型在这一领域展现了更精妙的探索。
  • OLMo 2的探索:由Allen Institute for AI发布的OLMo 2采用了一种独特的Post-Norm变体,将RMSNorm层放在模块之后,但仍在残差连接的内部。更重要的是,它引入了QK-Norm——在计算注意力分数前,对Query和Key向量进行额外的归一化。实验证明,这种组合拳能显著提升训练的稳定性。
  • Gemma 3的混合策略Gemma 3则采取了一种更直接的“我全都要”策略,在注意力模块周围同时使用了Pre-Norm和Post-Norm。这种双重归一化设计,可能是为了同时汲取两种方案的优点,在稳定性和性能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,实则反映了AI研究者在追求模型性能极限时,对训练动力学日益深刻的理解。

结论:在稳定框架下的持续微创新

回顾从DeepSeek-V3到Qwen3、Llama 4的演进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LLM架构发展的宏观图景: 1. 核心骨架稳定:Transformer的基本模块结构依然是业界共识,短期内难以被颠覆。 2. 效率驱动创新:无论是MLA、MoE还是滑动窗口注意力,其核心目标都是在不牺牲(甚至提升)性能的前提下,降低推理的内存和计算开销。 3. 设计权衡的艺术:不存在唯一的“最优架构”。模型设计是围绕特定目标(如低延迟、高吞吐、长上下文)进行的一系列权衡。Qwen3同时发布Dense和MoE版本,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。 4. 微小之处见真章:归一化策略、位置编码(如SmolLM3采用的NoPE)等细节的持续优化,共同构成了模型性能提升的关键。
大模型的架构演进,正从“大刀阔斧的革命”转向“精雕细琢的改良”。这场竞赛考验的不仅是计算资源和数据规模,更是对算法和系统协同优化的深刻洞察。未来,我们将看到更多样化、更高效的架构涌现,推动AGI的边界不断向前拓展。
想持续追踪AI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深度解读吗?欢迎收藏并访问我们的AI门户 https://aigc.bar,获取每日AI新闻和硬核技术分析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