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重塑B站?95后UP主获风投,挑战Midjourney的二次元霸权 | AI NEWS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人工智能(AI)浪潮席卷全球,所有人都惊叹于ChatGPT和Midjourney等大模型(LLM)带来的效率革命时,一位中国的95后原生创作者却选择了另一条路。她叫Neko,曾是B站拥有数万粉丝的UP主,如今是AI创业公司KusaPics的创始人。她获得美国风投的青睐,并非因为要做一个更强的通用AI工具,而是要用AI为二次元创作者们,重建一个“精神家园”。她认为,Midjourney的像素级拟合,终究撑不起二次元世界的幻想与情感。
这不仅是一个创业故事,更是对当前AI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反思。当技术追求通用与规模,那些充满个性、情感与偏见的“小众”创作,将何去何从?

Midjourney的“文化失效”:通用AI为何撑不起二次元?

许多人认为AI绘画已经无所不能,但Neko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揭示了通用模型的“文化短板”。当她尝试用主流AI模型生成知名角色“阿尼亚”的背影时,模型竟画出了“第三只脚”。这并非简单的技术bug,而是一种“文化理解力的失效”。
通用AI模型,如Midjourney,通过学习海量互联网图像数据来生成内容。它们擅长模仿视觉风格和组合元素,但在理解一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逻辑、世界观设定和视觉语法时,却显得力不从心。
  • 角色一致性难题:对于二次元创作者,尤其是“捏OC”(Original Character,原创角色)的群体而言,角色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创作的基石。他们需要角色在不同场景、不同姿势、不同表情下依然是“同一个人”。而通用模型往往只能做到“看起来像”,却无法保证角色设定的精确还原。
  • 缺乏情感与语义理解:AI不理解阿尼亚为何只有两只脚,因为它只是在“拼凑”像素,而不是在“理解”一个角色。它无法捕捉到创作者注入角色的情感、性格和背景故事。这种创作是冰冷的、缺乏灵魂的。
  • 创作体验的工具化:对于真正的创作者来说,写作提示词(Prompt)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机械劳动,而非充满灵感的艺术表达。创作被压缩成了“高质量生成”的技术指标,失去了过程中的乐趣与探索性。
正因如此,Neko断言,一个无法理解“圈内梗”、无法保证角色设定的AI,永远无法成为二次元创作者真正的家园。

从“工具”到“家园”:KusaPics的差异化定位

面对通用AI的局限性,Neko和她的KusaPics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:不做追求效率的“工具”,而是构建一个承载情感的“内容平台”。
这个平台的核心理念是:创作和消费是两种独立的需求系统
传统平台认为,创作者发布内容是为了获得流量、点赞和商业回报(AI变现)。但Neko观察到,对许多人而言,创作本身就是目的,是一种自我满足和情感宣泄。KusaPics正是要服务这群人。
  • 聚焦“圆心用户”:KusaPics的起点非常明确——服务于“捏OC”的核心创作人群。这个群体动手能力强、想象力丰富,对创作有极高的热情和要求。通过服务好这批最挑剔的用户,平台能够沉淀出独特的社区文化和高质量的内容生态,这与B站、知乎早期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。
  • 提供情感价值:在KusaPics,角色不是冰冷的素材,而是情感的延伸;社区不是流量分发的渠道,而是幻想自治的容器。平台的设计目标是让创作过程更流畅、更被理解,让创作者获得除流量外的正反馈,如成就感、专属奖励等。
  • 定制化AI能力:与通用模型不同,KusaPics致力于在二次元垂类进行深度优化,解决“人物一致性”等核心痛点,构建一个真正“理解”二次元世界观的AI。它更像一台“AI协助下的幻想印刷机”,精准地将创作者的构想变为现实。

“新B站”的野望:AI如何构建下一代内容社区?

Neko毫不掩饰她的野心:KusaPics的最终形态,可能更像一个“AI原生的新B站”。在海外市场,目前尚无一个垂直服务二次元创作人群的头部平台,这正是KusaPics的机会。
然而,要构建一个成功的社区,光有情怀和精准的定位是远远不够的。Neko和她平均年龄仅23岁的年轻团队,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思考:
  • 理性驱动,避免“圈子文化”:虽然深耕二次元,但团队内部以业务和数据驱动决策。他们警惕“谁更懂二次元”这类鄙视链,通过A/B测试、用户行为分析等科学方法指导产品迭代,避免被小圈子的ego裹挟,从而失去向更广泛人群扩展的可能性。
  • 人才密集型组织:团队推崇“创新驱动”和“有始有终”的文化。鼓励一线员工独立决策,同时强调责任与结果。每个人都有一个用自家平台生成的专属Q版形象,这既是团队的有趣传统,也象征着对个体创造性的尊重。
  • AI作为基础设施:在KusaPics的构想中,AI不仅是创作工具,更是平台的基础设施。它将被用于内容推荐、社区治理、个性化互动等方方面面,真正定义“下一代内容平台”的形态。

结语:AI时代的“偏执”与创作者的回归

Neko和KusaPics的故事,是对当前主流AI叙事的一次“逆行”。当巨头们在通用大模型的赛道上竞速时,她选择了一个被技术挤出的角落,并坚信这里能重新长出繁荣的文化生态。
她赌的不是技术本身,而是技术的应用方式能否回归“以人为本”。她质疑的是工具崇拜背后对人类创造力的误读。她的实践证明,AI不应是替代创作者的“工厂流水线”,而应是与之共谋的“创作伙伴”。
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,关注最新的AI资讯和行业动态至关重要。Neko的故事只是众多AI新闻中的一个缩影,它预示着更加垂直、更具人文关怀的AI应用正在崛起。想要获取更多关于ChatGPTClaude以及其他前沿大模型的深度解析和AI日报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https://aigc.bar,与我们一同见证人工智能的未来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