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大模型架构揭秘:万亿参数背后 | AIGC.Bar洞察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
引言

自GPT架构诞生以来,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发展日新月异。然而,当我们审视从GPT-2到2025年的DeepSeek-V3、Llama 4等顶流模型时,会发现其核心的Transformer骨架似乎并未发生颠覆性改变。这不禁让人发问:我们是在见证真正的技术突破,还是仅仅在现有框架上进行微调优化?
事实上,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。看似微小的架构升级,如旋转位置编码(RoPE)、分组查询注意力(GQA)和SwiGLU激活函数,已成为行业标配。但更深层次的创新,如混合专家模型(MoE)、多头潜在注意力(MLA)和滑动窗口注意力,正深刻地重塑着大模型的效率与性能边界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潜藏在万亿参数狂欢背后的架构革新,带你一探2025年顶流LLM的技术风向。

MoE的胜利:万亿参数时代的效率密码

随着模型参数竞赛进入“万亿”级别,如何平衡模型容量与计算成本成为了核心挑战。混合专家模型(Mixture-of-Experts, MoE) 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,并被DeepSeek、Llama 4等多个顶流模型所采纳。
MoE的核心思想是用多个“专家”(即前馈网络FFN)替换掉Transformer中原有的单个FFN模块。这使得模型的总参数量可以急剧增加,从而提升模型的知识容量。但其精妙之处在于稀疏激活:在推理时,一个被称为“路由器”(Router)的组件会为每个输入Token动态选择一小部分专家进行计算,而非激活所有专家。
  • DeepSeek-V3/R1 & Kimi K2:这两个模型是MoE架构的杰出代表。以DeepSeek-V3为例,它拥有惊人的671B总参数和256个专家,但在推理时每个Token仅激活9个专家,实际使用的活跃参数仅为37B。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推理效率。此外,DeepSeek还引入了“共享专家”机制,即一个对所有Token都激活的专家,研究表明这能有效提升整体性能。Kimi K2则在DeepSeek-V3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,达到了万亿参数规模。
  • Llama 4 Maverick:Meta的Llama 4同样采用了MoE架构,但其实现方式与DeepSeek有所不同。Llama 4的专家数量较少但规模更大(每次激活2个专家),且采用了MoE层与传统密集层交替排布的策略。这种设计在400B的总参数下,实现了仅17B的活跃参数,展现了对推理效率的极致追求。
MoE架构的普及,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从单纯追求参数量的“野蛮生长”,转向了更注重计算效率和模型能力的“精耕细作”。

注意力机制的精细化演进

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的心脏,其效率直接影响模型的整体表现。近年来,除了广为人知的分组查询注意力(Grouped-Query Attention, GQA) 通过共享键(Key)和值(Value)来替代传统多头注意力(MHA)以降低内存带宽外,更多创新的注意力变体也开始崭露头角。
  • 多头潜在注意力(Multi-Head Latent Attention, MLA):由DeepSeek系列模型率先应用,MLA提供了一种与GQA不同的内存优化策略。它并非减少头的数量,而是在将键和值存入KV缓存前,先将其压缩到一个低维空间。虽然这在推理时增加了一次额外的投影计算,但却能显著降低KV缓存的内存占用。根据DeepSeek的消融实验,MLA在建模性能上甚至略优于MHA和GQA。
  • 滑动窗口注意力(Sliding Window Attention):由Gemma系列模型推广,这是一种局部注意力机制。与标准注意力(全局注意力)中每个Token都能关注序列中所有其他Token不同,滑动窗口注意力将计算限制在一个固定大小的局部窗口内。Gemma 3通过将大部分层设置为滑动窗口注意力,仅保留少数层为全局注意力,大幅降低了KV缓存的需求,使其在有限的计算资源(如消费级设备)上也能高效运行,且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。
从GQA到MLA再到滑动窗口注意力,我们看到注意力机制正朝着更高效、更灵活、更适应不同硬件环境的方向演进。

训练稳定性的新探索:规范化层的博弈

模型的训练稳定性是决定其最终性能的关键。在这一领域,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不起眼的规范化层(Normalization Layer)。
  • 后规范化(Post-Norm)的回归:早期Transformer采用后规范化(将Norm层置于子模块之后),但后续GPT系列为了训练稳定性转向了前规范化(Pre-Norm)。然而,Allen AI开发的OLMo 2模型却重新审视了后规范化。通过将RMSNorm层置于残差连接内部的子模块之后,OLMo 2在保持后规范化优势的同时,获得了比前规范化更稳定的训练过程。
  • QK-Norm的引入:OLMo 2的另一项创新是在注意力模块内部,对查询(Query)和键(Key)应用RMSNorm进行规范化,即QK-Norm。这一操作与后规范化的调整相结合,进一步增强了训练的稳定性,有效抑制了梯度爆炸或消失的问题。
  • Gemma 3的混合策略:Gemma 3则采用了更为独特的混合规范化策略,在GQA模块前后都放置了RMSNorm层,试图兼顾不同规范化方式的优点。
这些对规范化层位置和方式的精细调整,虽然不像MoE那样引人注目,却对训练出强大而稳定的大模型至关重要,是AI工程化实践中的智慧结晶。

结论:走向高效与务实的未来

回顾2025年的顶流大模型架构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大趋势:
  1. MoE成为主流:稀疏激活的MoE架构已成为扩展模型规模、同时控制推理成本的首选方案。
  1. 注意力机制多元化:从GQA、MLA到滑动窗口注意力,不同的机制为模型在效率和性能之间取得多样化的平衡提供了可能。
  1. 底层优化持续深入:对规范化层、优化器(如Kimi K2使用的Muon)等基础组件的持续探索,正在为模型的训练稳定性和最终性能奠定坚实基础。
从DeepSeek的MLA+MoE,到Llama 4的精简MoE,再到Gemma的滑动窗口,以及OLMo 2的规范化创新,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一架构的垄断,而是一个百花齐放、注重实效的AI新时代。参数竞赛的狂欢仍在继续,但其背后,是对效率、稳定性和可部署性的深刻思考。这些架构上的微妙升级,正共同推动着LLM技术走向一个更加成熟和务实的未来。
想获取更多前沿的AI资讯和深度解读,欢迎访问AIGC.Bar,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