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贴退潮,AI登场:巨头押注具身智能的新战事 | AI新闻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
引言:喧嚣落幕,新战开启

夏季那场轰轰烈烈的“外卖三国杀”以一纸联合声明尴尬收场,巨额补贴和零元购的狂欢仿佛一场绚烂而短暂的烟火。当消费者还在回味优惠券的余温时,牌桌上的巨头——美团、京东、阿里,早已悄然将目光和重金投向了另一个更深邃、更具决定性的战场:人工智能(AI),特别是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。
这场转变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增长困境下的必然选择。当外卖市场的流量红利见顶,单纯的补贴大战已无法创造价值,反而加剧内耗。巨头们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、能够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高维叙事。于是,一场围绕AI和机器人的“军备竞赛”在“窘境”中悄然打响。这不再是关于谁能送出更多补贴的较量,而是关乎谁能率先掌握通往未来的技术钥匙。

补贴退潮,为何集体转向AI?

外卖大战的休战,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“烧钱换增长”模式的耐心耗尽。当一个市场的渗透率接近天花板,用户增长放缓,平台为维持订单量而付出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,其商业模式的根基便开始动摇。
  • 增长瓶颈与估值压力:2024年,中国外卖市场用户规模趋于饱和,订单增速显著放缓。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,京东、美团、阿里的股价表现均不及大盘。低迷的估值迫使管理层必须寻找超越当前业务的第二、第三增长曲线。
  • 从流量博弈到效率革命:补贴大战是典型的流量博弈,一场零和游戏。而AI与具身智能,则指向一场效率革命。如果机器人能够替代部分人力,将极大优化成本结构。例如,将单均配送成本从4-5元降低到机器人的运营成本,将彻底改写本地生活的商业逻辑。
  • 技术叙事的价值:在资本市场,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技术故事远比存量市场的份额争夺更有吸引力。押注具身智能,不仅是对未来生产力的投资,更是对自身科技公司定位的重申,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公司估值。
这场集体转向,是巨头们在存量市场“内卷”到极致后,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战略突围。

投资>自研:巨头们的“创新窘境”

有趣的是,在这场AI硬件的竞赛中,巨头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“投资收购”而非“内部孵化”的路径。这背后,是深刻的“创新者窘境”。
互联网巨头擅长的是软件和模式创新,其商业模型建立在用户规模效应和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之上。然而,硬件开发遵循完全不同的物理和商业规律:
  1. 高昂的前置成本:硬件研发涉及BOM(物料清单)成本、模具费、产线折旧等,每一项都是刚性支出。一台配送机器人,核心部件成本就占据大头,无法像软件一样先免费推广再寻求盈利。
  1. 漫长且昂贵的迭代周期:软件可以快速迭代,A/B测试成本极低。但硬件一旦开模,任何微小的改动都意味着数十万的模具费和数周的等待。这种“重”模式,与互联网公司习惯的“快”节奏格格不入。
  1. 历史项目的教训:无论是京东X事业部的无人机,还是阿里的“菜鸟小G”,亦或是美团的“小袋”无人车,都曾高调亮相,但最终都因技术瓶颈和成本无法商业化而规模缩减或项目“冷冻”。这些内部尝试的挫折,让巨头们意识到,在硬科技领域,通过投资来整合外部专业团队的创新能力,是更务实、更高效的选择。
说到底,巨头们并非没有耐心,而是其庞大的组织惯性和成熟的业务模式,难以容忍硬件研发中那种“越亏越深”的亏损曲线。因此,它们选择用自己最擅长的武器——资本,去“购买”创新的可能性。

三巨头排兵布阵:差异化的AI战场

尽管目标一致,但三家巨头基于自身的基因和优势,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策略却各有侧重,形成了一幅差异化的竞争图景。
* 京东:深耕物流,效率为王 京东的AI布局与其“供应链主航道”战略紧密相连。它密集投资千寻智能、逐际动力等公司,目标明确:将最前沿的机器人技术直接应用于其庞大的“亚洲一号”智能仓储网络。京东的优势在于拥有最真实的、规模化的应用场景,可以为新技术提供试验场,形成“场景定义-技术研发-场景验证”的闭环,最终目的是极致地提升物流效率、降低履约成本。
* 美团:覆盖场景,生态制胜 被誉为“中国具身智能第一投资人”的王兴,带领美团展开了“撒网式”投资。从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狗到自变量机器人的端到端大模型,美团的投资版图覆盖了本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拥有超过700万的商户网络,这些商超、餐厅、药店是机器人落地最密集的场景。美团的野心是通过具身智能,将自动化能力渗透到本地商业的毛细血管中,构筑一个无人能及的、智能化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。
* 阿里:聚焦大脑,平台赋能 阿里则选择了一条“大脑”优于“本体”的路径。依托阿里云强大的算力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能力,阿里专注于打造驱动机器人的智能中枢。它通过投资逐际动力、星尘智能等公司补足硬件能力,但更核心的战略是将自己的AI能力、云计算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,构建一个开放的赋能平台。阿里的目标是成为未来机器人时代的“操作系统”,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的“灵魂”。

结论:决胜未来,从流量争夺到技术密度之战

外卖补贴大战的硝烟散去,一场更持久、更深刻的战争已经打响。这场战争不再关乎流量和补贴,而是关乎技术密度——谁能率先将技术、供应链与应用场景有效整合,将机器人成本压缩至商业化拐点,并形成“技术-产品-市场”的正向循环。
京东的供应链机器人、美团的本地生活数据、阿里的云端AI大脑,都是它们在这场未来之战中的核心筹码。这场围绕具身智能的布局,是对下一个计算平台和商业范式的争夺。对于关注前沿科技趋势的读者而言,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至关重要。想获取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分析和最新AI资讯,欢迎访问专业的AI门户网站 https://aigc.bar,与我们一同见证未来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