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Lab的黄昏:大厂战略转向,拥抱实用型AI新范式 (AINEWS洞察)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
近期,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(AI)领域的组织架构调整频频引发关注。4月29日,腾讯TEG(技术工程事业群)宣布成立大语言和多模态模型部,原AI Lab部分职能与人员并入其中。无独有偶,字节跳动的AI Lab也被曝将整体并入专注于大模型研发的Seed团队。这些信号似乎共同指向一个趋势: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厂AI Lab,正逐渐告别其“独立王国”时代。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,探讨AI Lab从兴起到式微的深层原因,并展望在AGI(通用人工智能)和LLM(大语言模型)浪潮下,企业AI研究的新范式。更多前沿AI新闻与AI资讯,欢迎访问AI门户 https://aigc.bar

AI Lab的“黄金十年”:从前沿探索到光环渐显

AI Lab,即人工智能实验室,曾是顶级科技公司和高校在AI前沿领域探索的桥头堡,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。微软亚洲研究院、谷歌DeepMind、Meta的FAIR等都是国际知名的典范。
在国内,这股浪潮由百度率先引领。2013年,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(IDL),李彦宏亲自挂帅,吸引了余凯、吴恩达等重量级人物加盟,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大厂AI Lab时代的开启。随后,腾讯于2016年成立AI Lab,由前百度IDL副院长张潼担纲;同年,字节跳动也设立AI Lab,并邀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维英负责。2017年,阿里巴巴更是豪掷千亿成立达摩院,致力于探索前沿科技,其机器智能、数据计算等实验室一度星光熠熠,“扫地僧”云集,将大厂AI Lab的声势推向顶峰。
这些AI Lab的初衷,无疑是希望通过聚集顶尖AI人才,进行长期主义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,为公司的未来技术版图奠定坚实基础,甚至在AGI的远景上有所突破。

投入与产出失衡:AI Lab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
然而,光环之下,隐忧渐现。AI Lab作为企业内部人才密度最高、平均薪酬也往往最高的部门之一,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始终是“投入产出比”的问题。
首先,前沿研究的成果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落地和商业变现。AI Lab的研究成果,虽然在学术界可能引发轰动,但要转化为能给公司带来实际营收的产品或服务,往往周期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。高昂的研发费用、顶尖科学家的薪酬与有限的直接商业回报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。
其次,在公司高速增长期,尚能容忍这种“养兵千日”的模式。但一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,企业整体业绩增长放缓,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时,这些“烧钱”而短期产出不明的部门,自然成为组织优化的优先考虑对象。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,AI Lab与业务部门之间关于资源分配、技术落地路径等方面的摩擦也时有发生。
于是,从2019年开始,我们看到各大厂AI Lab的核心人才相继流失,如腾讯AI Lab主任张潼、字节AI Lab主任马维英、阿里达摩院多位“扫地僧”等纷纷离职,或回归学术界,或投身创业浪潮。AI Lab的定位也开始悄然转变,例如字节AI Lab在2020年就从集团级前瞻项目转向为商业化团队服务的技术中台。

大模型浪潮冲击:AI Lab定位的尴尬与重塑

2023年初,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(LLM)横空出世,给全球AI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。这本应是AI Lab大展拳脚的时刻,但现实却略显残酷——这股浪潮反而可能成为压垮传统AI Lab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究其原因,大模型的研发竞赛,并不仅仅是算法的比拼,更是数据、算力、工程能力和快速迭代能力的综合较量。互联网大厂在推进大模型战略时,往往倾向于调动整个公司的资源,成立由CEO或CTO级别高管直接领导的专项团队,而非完全依赖原有的AI Lab。例如,阿里的通义千问实验室隶属于阿里云,腾讯新成立的大语言模型部整合了多个团队资源,字节则由CEO梁汝波亲自推动Seed和Flow团队。
这种转变背后,一方面是传统AI Lab的组织架构和研究节奏,可能难以适应大模型“技术一把手工程”的高强度和快节奏;另一方面,大模型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微妙变化。正如原文所提及的观点,那些刚从顶尖学府毕业、充满创新活力的年轻博士生,在模型训练、提示词(Prompt)工程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潜力,所谓“拳怕少壮”。而一些成名已久的老科学家,其知识体系和研究惯性可能反而成为快速适应新范式的阻碍。
随着大模型业务的持续发展,与实际业务结合不够紧密的纯研究型AI Lab,其在大厂内部的地位愈发尴尬,最终走向被整合、被边缘化,甚至名存实亡的结局。

未来之路:AI研究在企业中的新形态

那么,互联网大厂真的不再需要AI研究了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AI仍然是驱动未来的核心引擎,但企业对AI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目标正在发生深刻变革。
未来的AI研究,将更加强调:
  1. 与业务深度融合:AI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,而是要紧密围绕业务痛点和增长点展开,快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场景,创造商业价值,实现AI变现。
  1. 实用主义与效率优先:相比于漫无边际的“星辰大海”,企业会更青睐那些能够快速迭代、小步快跑、并能带来确定性回报的AI项目。
  1. 敏捷化的组织形态:大型、独立的AI Lab可能会被更灵活、更贴近业务的小型AI团队或中台所取代,这些团队直接嵌入业务流程,或为多个业务线提供AI能力支持。
  1. 开放与生态:除了内部研发,企业也会更加重视通过开源社区、API合作(如接入优秀的国内中转API、低价API服务,或是直接使用Claude API、GPT API等大模型API直连服务)等方式,构建开放的AI生态。
当然,也有例外,如百度研究院,由于其负责人王海峰长期兼任百度CTO,使得研究院与百度的核心技术战略和业务结合更为紧密,因此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的产出。这或许也为其他企业的AI研究转型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。
结论
互联网大厂AI Lab从炙手可热到逐渐“退烧”,并非意味着AI研究的终结,而是标志着AI在企业中的角色正从“诗与远方”的探索,转向更加务实、更注重价值创造的产业赋能。大模型时代的到来,加速了这一进程。未来,AI将以更灵活、更高效、更深度融合的方式,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。对于AI从业者而言,理解并适应这一趋势,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洞察相结合,将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。持续关注AI动态,洞察行业变革,请锁定 https://aigc.bar,获取最新的AI日报和深度解析。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